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人文菏泽  > 正文

西子湖畔埋忠骨 武穆忠肃一脉传(中)

作者: 易 文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2-08-19 10:19

清政府为了胁迫张煌言,颁布了严酷的“迁海令”,并抄没张家,将张煌言的妻子董氏、儿子张万祺押往镇江下狱。

张煌言于宁海县临门村重建军队,慨然表示:“入海仍精卫,还山尚蒯缑。”

不久,郑成功在台湾逝世、永历帝被俘杀,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亡。张煌言自知大势已去,但他仍然拒绝了清招抚使王尔禄与总督赵廷臣的招降,凛然宣称:“宁为文文山,不为许仲平!”

康熙三年(1664年)六月,张煌言被迫解散军队,自己隐居在南田岛(在今浙江象山南、三门湾外海中)附近一个名叫悬岙的荒岛上,日出而作、日暮而息。

即使这样,清廷也不放过这位大明孤忠,经过四处查访,终于搜索到了张煌言的住所,逮捕了张煌言。

被捕之后,张煌言神色自若,坚拒清廷官员的劝降,明确表示:“今日之事,速死而已。”

八月初,张煌言被解往杭州。途中写下了自己的绝世名作《甲辰八月辞故里》:

义帜纵横二十年,岂知闰位在于阗。

桐江空系严光钓,震泽难回范蠡船。

生比鸿毛犹负国,死留碧血欲支天。

忠贞自是孤臣事,敢望千秋春史传。

九月初七日(1664年10月25日),张煌言在杭州官巷口负手受刑。

在刽子手挥刀的那一刻,大英雄张煌言遥望风景秀丽的凤凰山,发出了一声悠悠长叹:“大好河山,竟使沾染腥羶!”

张煌言就义后,有义士冒险将其遗体埋葬在杭州南屏山北麓荔子峰下,与岳飞、于谦二墓相望。

后人也因此把岳飞、于谦、张煌言并称为“西湖三杰”。

生比鸿毛犹负国,死留碧血欲支天。个人轻似鸿毛,却有“支天”的志向。面对入侵家园的异族,奋起抵抗、浴血奋战、以身殉国——张煌言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。他在《辞故里》中称于谦和岳飞为“师”,还谦逊地说,与二位同葬西子湖畔是“惭将素手分三席,拟为丹心借一支”。

被张煌言尊称为“师”的岳飞和于谦,是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民族英雄。

岳飞(1103--1142),史上著名的军事家、战略家、民族英雄,南宋中兴四将之首。

以“精忠报国”为己任的岳飞,是在抗金战火中淬炼出来的优秀将领。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(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),作战勇敢,让金军闻风丧胆。金军中流传着一句话: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!

岳飞深知,“和”是打出来的,不是谈出来的。没有实力,谈不来和平。他带领的岳家军高喊“还我河山”,坚持抗金,立志收复失地,直捣黄龙府,一雪前耻。

但是,在岳飞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,宋高宗担心北伐成功,迎回钦宗,还担心岳飞拥兵自重,威胁自己的地位;秦桧害怕抗金势力壮大影响自己把持朝政;加之金国以除掉岳飞等抗金将领为和议条件。二人遂勾结起来,谋害岳飞。

宋高宗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,命岳飞班师回朝;秦桧以“莫须有”的谋反罪名,将岳飞及其长子岳云、部下张宪下狱。入狱之前,岳飞奋笔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《满江红》。

三十年功名归于尘土,八千里征程化为云烟。

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(公元1142年1月27日) ,是个阴冷的岁末,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岳云、张宪等,以“莫须有”的罪名被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杀害于狱中。百姓闻讯无不涕泣。临死之时,岳飞在供状之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大字:“天日昭昭,天日昭昭!”

天日昭昭,忠臣却无辜殒命!

岳飞被害后,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连夜背出城外,偷埋在九曲丛祠旁。之后,为他喊冤的人很多,但宋高宗始终置之不理。宋孝宗即位,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,假称“仰承”高宗“圣意”,给岳飞恢复官爵与名誉,谥号“武穆”。隗顺的儿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,岳飞的遗骨才迁葬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,让后世之人得以凭吊。

岳飞是一个不世出的伟人。他谦逊好学,不贪财,不好色,不扰民,得军心。岳飞遇害后不久,绍兴十二年(1142年)八月,出使南宋的金国使者评价岳飞:“江南忠臣善用兵者,止有岳飞,所至纪律甚严,秋毫无所犯。”可以说,他的冤死,是南宋一次比较彻底的“自宫”行为,以至于以后想振作都挺不起来了。 易 文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